北京越大配资 “各自为战”,智能家居App该“瘦身”了


发布日期:2024-08-27 09:02    点击次数:55

  近日,“买了5台家电后我被迫下了4个App”的话题引发广泛讨论。随着智能家居加速普及,App过多、无法通用等情况也令消费者不胜其烦。

  智能家居App为何难以互联互通,堵点在哪?今年7月1日起,行业标准《移动互联网+智能家居系统 跨平台接入认证技术要求》将正式实施,是否能打破当前智能家居App“各自为战”的格局?

  App堆积,智能家居产品“不智能”

  热水器提前烧水、打开客厅空调制冷、点击监控摄像头观察宠物猫的居家情况、查看宠物自动喂食机里的猫粮余量、确认电饭煲是否按照预约时间开始煮饭……下班后在拥挤的晚高峰地铁上,北京市民吴欣依次打开手机上5个不同的智能家居App进行远程操作,为回家做准备。一通操作下来,地铁已经驶过2站。这样的智能家居App,吴欣的手机里安装了12个。

  这些年,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蓬勃发展。相关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2月,智能家居App月活用户规模2.65亿。各大品牌为了抢占市场,纷纷推出自己开发的App。目前,市场上主流的智能家居App就有米家、萤石云视频、华为智慧生活、小翼管家、和家亲、TP-Link安防、小度等。

  智能家居能给人们带来便捷、舒适的生活体验,受到了市民特别是年轻人的欢迎。克劳锐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,超九成年轻人愿意使用智能家居产品,其中选择“积极拥抱”的占46.3%。但是,一旦使用的智能家居产品多了,消费者的烦恼就开始了。

  目前品牌之间有着各自的生态圈,智能家居App“各自为战”,无法互联互通,导致智能家居产品“不智能”问题愈加凸显,消费者被五花八门的智能家居App所困扰。近日,话题“买了5台家电后我被迫下了4个App”登上热搜,引起了网友的共鸣。

  网友反馈,基本上每一个品牌的产品,都需要单独安装一个App,不仅占用手机空间,操作起来也非常麻烦。而且,每个App都要单独注册、填写各种个人信息,有的还需要人脸识别,而且会索取各种权限,有泄露隐私的安全隐患。

  业内人士表示,数字化、智能化的初衷是为了便利消费者,并非是为了各厂商“跑马圈地”。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,智能家居联通难题是时候该破解了。

  难以互联互通,堵点在哪

  App堆积如山,智能家居产品“不智能”,问题出在哪儿?

  其实,“智能家居在技术层面是可以解决互通的。”资深产业经济观察人士梁振鹏分析,例如,某些手机自身就能充当智能家居的操作系统,其可以兼容不同品牌的家居家电产品在系统上运转,解决跨平台、跨品牌、跨品类的互联互通问题。另外,行业内通过Wi-Fi、蓝牙和ZigBee等常见的通信协议,完全可以实现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,也可以搭载智能家居平台对不同设备进行集中管理。

  那么,为何目前智能家居产品无法互联互通的问题依然凸显?“这并不完全是技术层面的问题。”梁振鹏表示。

  业内人士指出,各个品牌基于商业利益考虑,不对外开放接口,或者有条件开放接口,为互联互通设置了障碍。同时,各品牌都争相推出自己的控制平台,以此收集用户信息、使用偏好等数据,来增强用户黏性,为自家其他产品引流,从而形成品牌生态闭环,抢占更大的智能家居市场。在这种商业逻辑的捆绑下,原本可以用于实现互联互通的平台反而成了难以打破的壁垒。

  另外,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是一大症结。业内人士坦言,由于行业早期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协议,这些年各大家居品牌都在重复“造轮子”,导致产品之间无法直接兼容、难以互联互通,最终难以形成产业效应。

  目前来看,即使一些企业愿意开放接口,但因为智能家居系统中的设备发现、配网、接入认证等流程和技术标准未得到统一,不同品牌间的通信协议和接口规范还有不少差异,难以有效互通,限制了产业发展。

  业内人士认为,无论什么原因,品牌和企业生态壁垒的存在,都会让智能家居产品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,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选择,影响行业长远健康发展。同时,设备之间难以协同,也会让企业的创新陷入“闭门造车”的境地。

  变“各自为战”为“抱团前进”

  业内人士指出,历经单品智能、互联互通的阶段后,智能家居将步入3.0阶段,基本实现设备间的联通与场景自动化,未来的演进方向将聚焦于系统智能化水平的整体提升。

  目前,互联互通已经被视为智能家居入口争夺战的关键词。阿里巴巴、百度、华为、小米等企业,都已开始搭建自己的智能家居平台,智能家居设备也开始“试水”支持多个智能家居平台系统。

  不过,对于智能家居企业而言,如果要接入不同的协议,成本将大大提高。如果单独选择某一个生态,则会面临失去一部分消费者的风险。显然,这需要更多头部企业和行业组织致力于搭建物联网统一连接标准,真正实现智能家居设备跨平台、跨品牌、跨品类的互联互通。

  加快统一行业技术标准、实现产品生态兼容势在必行。今年7月1日起,行业标准《移动互联网+智能家居系统 跨平台接入认证技术要求》将正式实施,该标准将指导智能家居应用终端、控制类终端、App、云平台等相关产品互联互通软件的开发。行业标准的颁布和实施,有利于推动提升各设备之间的兼容性,实现较大范围的互联互通。

  “需要注意的是,行业标准不是强制性的,企业是否愿意朝这个方向兼容,终究是一个市场行为。”梁振鹏认为,从行业标准发布到最终问题解决,还需要各方协力推进。后续依然面临着如何吸引更多品牌加入、如何确保标准更好落地、如何做好数据隐私监管等问题,期待企业有更多的探索和实践。

  业内人士建议,在制定标准的时候,可由头部厂商牵头,邀请业内专家参与,设计最优兼容标准,在全行业推广实施。并且,需要明确“时间表”,由行业龙头企业带头实施,在限期内完成改造,以加快互联互通的进度。

  该人士表示,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智能家居行业及头部企业凝聚共识、协同联动,变“各自为战”为“抱团前进”,携手打造统一的智能家居操作系统北京越大配资,进一步将市场“蛋糕”做大。张丽娅 整理